| 城市是社會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。在城市中集中了大量社會物質財富、人類智慧和古今文明;同時也集中了當代人類的各種矛盾,產生了所謂的城市病。諸如城市的大氣污染、水污染、垃圾污染、地面沉降、噪音污染;城市的基礎設施落后、水資源短缺、能源緊張;城市的人口膨脹、交通擁擠、住宅短缺、土地緊張,以及城市的風景旅游資源被污染、名城特色被破壞等。這些都嚴重阻礙了城市所具有的社會、經濟和環境功能的正常發揮,甚至給人們的身心健康帶來很大的危害。今后10年是我國城市化高速發展的階段,中國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,環境問題是否處理得好是涉及全球環境問題改善的重要方面。因此,如何實現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建設的協調統一,就成為國內外城市建設共同面臨的一個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。隨著可持續發展思想在世界范圍的傳播,可持續發展理論也開始由概念走向行動,人們的環境意識正不斷得到提高。當今世界一些發達國家,伴隨著現代生產力的發展和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,尤其是對生活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其中最重要的是對生態環境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,使現代人對生態需求與消費比以往任何時期都顯得重要。 | |
| 有關專家認為,21世紀是生態世紀,即人類社會將從工業化社會逐步邁向生態化社會。從某種意義上講,下一輪的國際競爭實際上是生態環境的競爭。從一個城市來說,哪個城市生態環境好,就能更好的吸引人才、資金和物資,處于競爭的有利地位。因此,建設生態城市已成為下一輪城市競爭的焦點,許多城市把建設“生態城市”、“花園城市”、“山水城市”、“綠色城市”作為奮斗目標和發展模式,這是明智之舉,更是現實選擇。 | |
| 大力提倡建設生態型城市,這既是順應城市演變規律的必然要求,也是推進城市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需要。一是搶占科技制高點和發展綠色生產力的需要;發展建設生態型城市,有利于高起點涉入世界綠色科技先進領域,提升城市的整體素質、國內外的市場競爭力和形象。二是推進可持續發展的需要;黨中央把“可持續發展”與“科教興國”幷列為兩大戰略,在城市建設和發展過程中,當然要貫徹實施好這一重大戰略。三是解決城市發展難題的需要;城市作為區域經濟活動的中心,同時也是各種矛盾的焦點。城市的發展往往引發人口擁擠、住房緊張、交通阻塞、環境污染、生態破壞等一系列問題,這些問題都是城市經濟發展與城市生態環境之間矛盾的反映,建立一個人與自然關系協調與和諧的生態型城市,可以有效解決這些矛盾。四是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需要;隨著經濟的日益增長,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,城市居民對生活的追求將從數量型轉為質量型、從物質型轉為精神型、從戶內型轉為戶外型,生態休閑正在成為市民日益增長的生活需求。 | |
| 緒言 | |
第1章 生態城市介紹 |
產 |
第1節 生態城市的相關定義 |
業 |
第2節 中國構建生態城市的必要性 |
調 |
第2章 城市生態建設的原則 |
研 |
第1節 城市生態建設應堅持復合生態原則 |
網 |
第2節 城市生態建設應堅持層次分明原則 |
w |
第3節 城市生態建設應堅持規模差異原則 |
w |
第4節 城市生態建設應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 |
w |
第5節 城市生態建設應堅持適度發展原則 |
. |
第6節 城市生態建設應堅持人類生態原則 |
C |
第1篇 發展篇 |
i |
第1章 中國生態城市建設的現狀分析 |
r |
第1節 相關資料分析 |
. |
第2節 建設現狀分析 |
c |
第2章 中國生態城市建設影響因素 |
n |
第1節 行政體制 |
中 |
第2節 經濟發展 |
智 |
第3節 城市文明 |
林 |
第4節 城市管理 |
4 |
第2篇 問題篇 |
0 |
第1章 中國生態城市建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|
0 |
第1節 國內生態城市建設問題分析 |
6 |
| 1.城市綠地面積不足,結構布局不合理 | 1 |
| 2.植物種類單調,缺乏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| 2 |
| 3.建設缺乏科學的指導 | 8 |
| 轉~載~自:http://www.5269660.cn/R_2009-09/2009_2010shengtaichengshifazhanpingj.html | |
| 4.管理不善,資金投入不到位 | 6 |
| 5.周邊地帶顧及不夠 | 6 |
| 6.城市環境污染依然嚴重 | 8 |
| 7.城市居民生態意識不強 | 產 |
第2節 城市生態建設的思路 |
業 |
| 1.建設開放的城市網絡體系 | 調 |
| 2.建設高效的物質生產系統 | 研 |
| 3.建設宜人、怡人、冶人的自然生態環境 | 網 |
| 4.建設文明的社會環境 | w |
| 5.注重歷史文化開發與環境的和諧統一 | w |
第3篇 城市生態建設篇 |
w |
第1章 北京生態城市建設研究 |
. |
第1節 北京建立生態城市發展戰略的必然性 |
C |
| 1.生態城市理論的提出和特征 | i |
| 2.建設生態城市是解決北京環境與發展問題的必然選擇 | r |
第2節 北京生態城市建設能力的評價與分析 |
. |
| 1.生態城市建設指標體系 | c |
| 2.北京生態城市建設能力現狀評估 | n |
| 3.能力評估結果分析 | 中 |
第3節 難度較大的環境問題分析及預測 |
智 |
| 1.自然條件限制山區森林覆蓋率 | 林 |
| 2.顆粒物污染治理難度大 | 4 |
| 3.水資源短缺與水污染幷存 | 0 |
| 4.水資源危險長存,地下水大量超采 | 0 |
第4節 北京生態城市建設的基本思路 |
6 |
| 1.北京生態城市建設目標與基本原則 | 1 |
| 2.生態城市建設基本框架 | 2 |
| 3.生態城市建設重點行動領域 | 8 |
第2章 廣州生態城市建設研究 |
6 |
第1節 地下空間開發和利用在城市建設中的優勢 |
6 |
| 1.減少城市化對農田的侵占 | 8 |
| 2.減少環境污染 | 產 |
| 3.解決城市交通問題 | 業 |
| 4.作為倉儲用地有著天然的優勢 | 調 |
| 5.增強城市抵御地震等自然災害的功能 | 研 |
第2節 廣州生態城市建設與地下空間開發現狀和計劃 |
網 |
第3節 地下空間開發與地質環境之間相互影響 |
w |
第4節 地下空間開發與地質環境和諧發展的解決途徑分析 |
w |
| 1.對地下空間進行功能分區和適宜性評價 | w |
| 2.注意對地質環境的保護 | . |
| 3.用合理的施工方法 | C |
第3章 武漢生態城市建設研究 |
i |
第1節 水生態系統在城市建設中的地位 |
r |
| 1.水生態系統對城市的影響 | . |
| 2.城市發展對水生態系統的影響 | c |
| 3.水生態系統在城市建設中的地位 | n |
第2節 水生態系統問題分析 |
中 |
| 1.中心城區湖泊及主要排水渠污染、淤積嚴重 | 智 |
| 2.湖泊與江河之間缺乏有效的連通和互動 | 林 |
| 3.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滯后 | 4 |
| 4.濱水區建設與保護起步較晚 | 0 |
| 5.水生態系統的建設與管理存在結構性矛盾 | 0 |
第3節 武漢生態城市建設對策研究 |
6 |
| 1.轉變思路,高起點做好規劃 | 1 |
| 2.謀定而動,著力付諸實施 | 2 |
| 3.制定規則,加強政策引導 | 8 |
| 4.轉變觀念,大力發展回圈經濟 | 6 |
| 5.加大宣傳教育 | 6 |
第4節 水生態系統建設的工程與實踐研究 |
8 |
| Evaluation and design stud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co-city in China in 2009-2010 | |
第4章 南京生態城市建設研究 |
產 |
第1節 城市化進程與生態環境問題特征 |
業 |
第2節 南京的城市化進程及主要生態環境問題分析 |
調 |
第3節 南京市生態環境問題的成因分析 |
研 |
| 1.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長 | 網 |
| 2.重工業主導型經濟增長方式 | w |
| 3.管理缺失及生態環境建設不足 | w |
| 4.制度不完善及執法力度不足 | w |
第4節 南京生態城市建設發展對策研究 |
. |
| 1.明確設計生態化理念 | C |
| 2.注重生態綠化 | i |
| 3.加強工業生態化發展 | r |
| 4.完善環保設施 | . |
| 5.提高環境管理水平 | c |
第5章 貴陽生態城市人居環境分析 |
n |
第1節 貴陽可持續發展人居生態環境分析 |
中 |
| 1.城市可持續發展人居環境評價體系的建立原則 | 智 |
| 2.貴陽可持續發展人居環境評價體系的總體框架 | 林 |
| 3.貴陽可持續發展人居環境評價體系指標權重 | 4 |
| 4.貴陽可持續發展人居環境評價體系計算 | 0 |
第2節 貴陽可持續發展人居環境現狀分析 |
0 |
| 1.聚居條件指標分析 | 6 |
| 2.聚居建設指標分析 | 1 |
| 3.可持續性發展分析 | 2 |
第3節 貴陽人居環境可持續發展對策研究 |
8 |
| 1.改善人居聚居條件 | 6 |
| 2.加強人居聚居建設 | 6 |
| 3.完善城市可持續性發展 | 8 |
第6章 西安生態城建設研究 |
產 |
第1節 西安市生態城市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及評價 |
業 |
第2節 西安市生態城市建設綜合評價 |
調 |
第4篇 評價篇 |
研 |
第1章 生態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|
網 |
第1節 生態城市評價指標體系建立的原則 |
w |
| 1.科學性原則 | w |
| 2.綜合性原則 | w |
| 3.可靠性原則 | . |
| 4.可比性原則 | C |
| 5.可查性原則 | i |
| 6.前瞻性原則 | r |
第2節 生態城市評價指標體系分析 |
. |
第2章 城市生態系統健康評價研究 |
c |
第1節 城市生態系統健康評價指針體系 |
n |
| 1.定性分析 | 中 |
| 2.定量分析 | 智 |
| 3.評價標準 | 林 |
| 4.評價模型 | 4 |
第2節 重慶生態系統健康評價研究 |
0 |
| 1.權重系數的確定 | 0 |
| 2.健康狀態的確定 | 6 |
| 3.對比評價 | 1 |
第3章 生態城市建設經濟效益研究 |
2 |
第1節 生態城市的評價指標體系 |
8 |
| 1.指標體系構建的原則 | 6 |
| 2.生態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| 6 |
第2節 生態城市投入與效益指標的篩選 |
8 |
| 1.生態城市投入指標體系 | 產 |
| 2.生態城市收益指標體系 | 業 |
第3節 生態城市建設經濟效益分析 |
調 |
| 2009-2010年中國生態城市發展評價及設計研究報告 | |
| 1.投資凈現值(NPV)評價 | 研 |
| 2.投入貢獻率評價 | 網 |
第4節 生態城市環境建設方案的選擇 |
w |
| 1.確定需要建設的項目 | w |
| 2.確定優先的投資項目 | w |
| 3.確定主要投資項目 | . |
| 4.確定最優的投資項目 | C |
第4章 城市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能力研究 |
i |
第1節 城市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研究進展 |
r |
第2節 城市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|
. |
第3節 城市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評價方法 |
c |
| 1.數據標準化處理 | n |
| 2.權數確定 | 中 |
| 3.城市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能力計算 | 智 |
第4節 城市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 |
林 |
| 1.城市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能力總體評價 | 4 |
| 2.城市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能力子系統評價 | 0 |
第5節 城市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對策 |
0 |
| 1.發展循環經濟 | 6 |
| 2.推行清潔生產 | 1 |
| 3.倡導綠色消費 | 2 |
| 4.建設生態住宅 | 8 |
| 5.發展環保產業 | 6 |
| 6.全面實施IS014000認證 | 6 |
| 7.嚴格控制人口總量的增長 | 8 |
| 8.綜合規劃,協調發展 | 產 |
第5篇 管理篇 |
業 |
第1章 生態城市建設管理主體研究 |
調 |
第1節 政府 |
研 |
| 1.政府進行生態城市建設管理的依據 | 網 |
| 2.政府在生態城市建設管理中的主要作用 | w |
| 3.生態城市建設中政府管理運行機制的構建 | w |
第2節 居民 |
w |
第3節 小區 |
. |
| 1.小區環境生態化 | C |
| 2.小區發展的生態意識 | i |
| 3.小區對居民的組織作用 | r |
第4節 社會團體 |
. |
第5節 企業 |
c |
第6節 中國生態城市建設發展對策研究 |
n |
| 1.明確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| 中 |
| 2.以政府為主導、以市場為動力、以公眾參與為手段 | 智 |
| 3.提高環保和生態意識 | 林 |
| 4.發展城市綠色經濟和綠色產業 | 4 |
| 5.以人為本,追求城市、人、自然和諧統一 | 0 |
| 6.秉承可持續發展觀,落實科學發展觀 | 0 |
第6篇 人文生態研究篇 |
6 |
第1章 生態城市建設中的人文生態研究 |
1 |
第1節 生態城市應是自然生態與人文生態的迭加 |
2 |
第2節 人文生態的內涵 |
8 |
| 1.物質形態層面 | 6 |
| 2.精神形態層面 | 6 |
| 3.制度法規層面 | 8 |
第3節 良好人文生態對生態城市建設的意義 |
產 |
| 1.有利于推動城市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 | 業 |
| 2.有利于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| 調 |
| 3.有利于展示城市文化內涵和個性魅力 | 研 |
| 4.有利于增強城市的親和力和吸引力 | 網 |
| 5.有利于優化城市自然生態環境 | w |
| 2009-2010 nián zhōngguó shēngtài chéngshì fāzhǎn píngjià jí shèjì yán jiù bàogào | |
第4節 構建城市良好人文生態的著力點 |
w |
| 1.彰顯城市歷史文化的內涵 | w |
| 2.構建重點人文景觀保護區域 | . |
| 3.凝煉城市人文精神 | C |
| 4.重視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利用 | i |
第7篇 規劃設計篇 |
r |
第1章 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 |
. |
第1節 保護自然生態環境 |
c |
第2節 生態城市規劃設計準則及要求 |
n |
| 1.以環境為本 | 中 |
| 2.將自然融入城市 | 智 |
| 3.用生態觀念去研究、分析和解決問題 | 林 |
| 4.合理布局,節能、低耗、無污染 | 4 |
| 5.推廣應用先進的生態技術 | 0 |
| 6.大幅度提高城市綠化覆蓋率 | 0 |
第3節 生態城市規劃設計內容 |
6 |
| 1.城市人口容量的規劃 | 1 |
| 2.改善自然生態環境的規劃 | 2 |
| 3.綠化系統的規劃 | 8 |
第4節 生態城市規劃指標體系 |
6 |
| 1.經濟發展指標 | 6 |
| 2.社會發展指標 | 8 |
| 3.生態環境發展指標 | 產 |
第5節 生態城市規劃趨勢 |
業 |
| 1.高度綜合的規劃理論 | 調 |
| 2.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集成分析方法 | 研 |
| 3.生態城市規劃是“軟”與“硬”結合 | 網 |
第2章 城市生態化公共設施設計研究 |
w |
第1節 生態設計概述 |
w |
第2節 公共設施設計生態化的必要性及其內涵 |
w |
第3節 生態化公共設施設計的內容及方法 |
. |
| 1.生態化公共設施設計的內容及方法 | C |
| 2.生態化公共設施的結構設計 | i |
| 3.生態化公共設施的功能設計 | r |
| 4.生態化公共設施的外觀設計 | . |
| 5.生態化公共設施能源的選擇 | c |
| 6.生態化公共設施要滿足人親近自然的情感需要 | n |
第3章 城市生態廊道建設研究 |
中 |
第1節 生態廊道的功能 |
智 |
| 1.保護野生生境,維護生物多樣性 | 林 |
| 2.改善生態環境,提供游憩功能 | 4 |
| 3.減少景觀破碎化,維護城市生態格局 | 0 |
第2節 城市生態廊道規劃設計 |
0 |
| 1.生態廊道的規劃原則 | 6 |
| 2.生態廊道的結構特征 | 1 |
| 3.不同類型的生態廊道設計 | 2 |
| 4.城市生態廊道網絡體系 | 8 |
第4章 生態城市交通設計研究 |
6 |
第1節 交通設計概述 |
6 |
第2節 生態城市交通特點 |
8 |
第3節 惠州市交通組織規劃設計背景簡介 |
產 |
第6節 惠州市區路網現狀與改善設計 |
業 |
| 1.惠州市區整體交通構成情況 | 調 |
| 2.惠州市區環路重迭問題及解決方案 | 研 |
| 3.惠州市區區域過江信道不足問題及解決方案 | 網 |
| 4.惠州市區區域過江信道交叉口重新設計 | w |
第5章 生態城市地質環境建設研究 |
w |
第1節 我國城市地質環境保護現狀 |
w |
第2節 德國的地質環境建設 |
. |
| 2009-2010年に中國でのエコ都市の開発のための評価と設計検討 | |
第3節 對我國城市地質環境保護的建議 |
C |
| 1.最大程度地維持原有的自然狀態 | i |
| 2.采用更加節約、更加符合生態學規律的建設方法 | r |
| 3.改進道路施工工藝,大力推廣通透性路面 | . |
第8篇 智能調控篇 |
c |
第1章 城市生態調控的智慧方法研究 |
n |
第1節 城市生態調控的理論基礎 |
中 |
| 1.復合生態系統原理 | 智 |
| 2.組織理論 | 林 |
| 3.生態控制論 | 4 |
第2節 國內外城市生態調控的實踐 |
0 |
| 1.國外進展 | 0 |
| 2.國內進展 | 6 |
| 3.對比分析 | 1 |
第3節 人工智能技術在城市生態調控中的應用 |
2 |
| 1.人工智能技術 | 8 |
| 2.生態模擬 | 6 |
| 3.生態功能分區 | 6 |
| 4.生態回饋調控 | 8 |
| 5.集成優化途徑 | 產 |
第9篇 借鑒篇 |
業 |
第1章 巴西生態城市建設分析 |
調 |
第1節 巴西庫里蒂巴市生態城市建設研究 |
研 |
| 1.公交導向式的城市開發規劃 | 網 |
| 2.實行垃圾回收項目 | w |
| 3.對市民進行環境教育 | w |
第2節 中^智^林^-對我國生態城市建設的借鑒 |
w |
| 1.大力發展“公交優先”和“軌道交通” | . |
| 2.減少垃圾、使用再生品 | C |
| 3.普及和提高城市市民的整體素質 | i |
http://www.5269660.cn/R_2009-09/2009_2010shengtaichengshifazhanpingj.html
略……

如需購買《2009-2010年中國生態城市發展評價及設計研究報告》,編號:0350361
請您致電:400 612 8668、010-6618 1099、66182099、66183099
或Email至:KF@Cir.cn 【網上訂購】 ┊ 下載《訂購協議》 ┊ 了解“訂購流程”
請您致電:400 612 8668、010-6618 1099、66182099、66183099
或Email至:KF@Cir.cn 【網上訂購】 ┊ 下載《訂購協議》 ┊ 了解“訂購流程”


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7365號